1945年(1岁)  
 

1945年11月23日(农历)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和桥镇万石乡弯斗里祖居。清末,祖父闵南藩是家乡颇有名望的私塾先生;民国初办新学后,曾任当地的小学校长和中学国文教员。他擅长书法,喜爱吹笛,对音乐是内行。同时,他信奉孔孟,并以孔孟之道治学和治家。

闵南藩有三子一女,长子闵伯骞,擅长国画和胡琴,后来成为南京师大的国画教授;次子闵叔骞擅长油画,还学过西洋风琴,后来成为南京师大的油画教授;长女闵梅英,喜爱民歌,有一幅好嗓子;三子闵季骞,自幼喜爱音乐,会演奏二胡、琵琶、古筝等多种民族乐器,后来后来成为南京师大的音乐教授。

父亲闵季骞,1923年7月出生于上述祖居;母亲周凤珍,1924年6月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曹桥镇田千里祖居(离祖居不到10华里)。父亲自幼常随祖父辈出入庙庵观法事、听梵音,逢年过节,一定前去看戏听乐,故自童年时期,酷爱音乐。1947年,闵季骞考入南京国立音乐学院,师从杨荫浏、储师竹、程午加、曹安和、曹正等大师学习音乐理论及二胡、琵琶、古筝等乐器的演奏,从此步入音乐王国。母亲家境较好,因大哥周中悟曾任中学校长,故她能读完小学,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母亲从小受大舅周中悟影响(周中悟喜爱拉二胡和京胡),也喜爱音乐,并常看戏听乐和唱歌。五十年代初,母亲为配合新农村新政策的宣传,还演过小歌剧和活报剧等等。

1945年年底,闵惠芬出生时,正值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相对平静时段,在远离大中城市的村庄,闵惠芬伴随着家乡的音乐和父母的音乐,平安的成长着。


1945年-1951年(1-6岁)  
 

据母亲周凤珍回忆:1-3岁的小惠芬对音乐很敏感,每天睡前都必听妈妈唱的摇篮曲,否则不能安宁。

小惠芬4-5岁开始有记忆力,她依稀记得常常骑在妈妈的脖子上观看和尚与道士在各种祭祀中的音乐演奏,主要是江南丝竹和苏南吹打。在村子里,也常常听到乡民随口唱的民谣及佛曲、走村串户收卖东西的小贩竖笛声、算命瞎子的胡琴声等。更加清晰的记忆中曲目有:江南丝竹《三六》、南下土改工作队队员演唱的西北民歌、妈妈参加演出宣传新《婚姻法》的小歌剧等。

5岁时,小惠芬记得爸爸在外读书,妈妈在家务农。小惠芬常帮妈妈在田间挖野菜、采红菱、采桑子及桑叶、捡田螺、拾麦穗、放小羊(1只),下大雨后还出来捡地苦(木耳)。

6岁,入家乡祠堂小学一年级,班主任老师是钱国梅先生。在学校除学功课外,还学唱歌和跳集体舞,印象最深的是《鄂伦春舞曲》,由于在跳舞中有良好的音乐节奏感,被选入参加校际间的集体舞比赛。

同年暑假,爸爸从天津(中央音乐学院所在地)回来时所发生的事情,使闵惠芬记忆犹新。刚回来时,小惠芬对父亲有点陌生,还有点害怕,但父亲演奏乐器时,就主动地靠过去,并对父亲演奏的《空山鸟语》(当时不知曲名)特别感兴趣。除此之外,对父亲演奏的《病中吟》、《二泉映月》都有深刻印象。还有琵琶曲《十面埋伏》,虽然听不懂,但觉得特来劲,很兴奋。父亲对小惠芬很慈爱,每每看到她很认真、很专注地听演奏时都特别喜欢,会停下来抱抱女儿,放在膝盖上并教女儿唱歌,给小惠芬印象最深的一首叫《小麻雀》的儿歌,歌词至今还牢牢记在闵惠芬的脑海里,即:"小麻雀,麻雀小,不会唱歌只会叫,不会走路只会跳。"


1952年(7岁)  
  7岁,因父亲工作调动至江苏省丹阳县艺术师范学校,而随父母迁入江苏省丹阳县。从此,结束了家乡6年的乡村生活。搬入丹阳后,因年龄小,加之乡村教学质量有限,小惠芬在父亲的附属小学重新就读了一年级。

1953年(8岁)  

1953年8岁时首次登台演出
4月的一天,父亲同事美术老师罗哲元因结婚打扫房间,扔了很多东西,堆得很高,最上面放着一把二胡。琴头是个像麒麟的吉祥物,琴杆是个大秤杆,蒙的蛤蟆皮。小惠芬看到此状,怯生生地跑去问罗老师:"这把琴可不可以给我? "罗老师很大方地说:"拿去吧! "小惠芬很喜欢之极,因为父亲从来不让她动自己的乐器,摸一摸都不行。现在可好了,总算有了一把属于自己的胡琴。她一路跑跳着回到家,原原本本地把一切都叙述给父亲听。父亲为之感动,亲自帮助清扫干净,装上弦,当场就教起来。父亲给了小惠芬一本谱子,是他为艺术师范二胡学生编写的教材。乐谱第1页为《芦笙舞曲》,这是闵惠芬随父学琴的第一首乐曲。后来,又陆续学了第二首《感激毛主席》;第三首《摘椒》;第四首《王大娘探病》。随父亲学琴10天后,正巧遇上丹阳艺术师范音乐专业举行的一次文艺晚会。父亲的学生提议让小惠芬也参加一个节目,父亲欣然同意,并且隆重地为女儿准备演出服,即:红底子黄色小圆圈的连衣裙,花裤子,小红皮鞋,头上戴着一朵花。演出时,小惠芬前三首乐曲演奏得很顺利,到第四首时,怎么也想不起开始的音,但却坚持不下台。父亲发现他僵住后,跑到台上唱了第一句,小惠芬"喔"的第一声,引起全场人哄堂大笑。第四首乐曲虽然拉完了,但没人听清楚,大家都在交头接耳地议论著。演完后,父亲还领着小惠芬去照相馆拍了一张很有纪念意义的照片。

1954年(9岁)  
 

丹阳艺术师范附小与师范校本部只隔一个大操场,小惠芬常常利用课余时间到校本部在音乐专业教室的窗外观看室内的二胡教学。回家后,凭着记忆,自己练习起来,就是这种间接的学习,使小惠芬也学会了好几首乐曲。教二胡的老师除父亲外,还有一名杨老师。当时,小惠芬还在心中将父亲与杨老师的教学作过比较。他认为父亲的基本功很扎实,弓子很有力,但杨老师好像揉弦比父亲动听些。

当年的学习中,拉的最好的是:京剧曲牌《八叉》和《西藏舞曲》。


1955年(10岁)  
  课余时间除继续随父亲学习二胡外,还开始学习钢琴,由父亲同事钢琴教师李炘先生执教,学习《拜厄》和一些钢琴小品。

1956年(11岁)  
 

暑期,因父亲调入南京师范学院音乐系任教,故全家迁到南京,住在匡卢路,小惠芬也转学至力学小学5年级继续学习。

新学期开学不久,力学小学的老师就发现小惠芬有音乐天份,加之会拉二胡和弹钢琴,决定让她担任该校少先队大队文娱委员,主持文娱活动,并担任合唱指挥。

当年年底,小惠芬被学校推荐加入鼓楼区少年之家"红领巾艺术团",学习二胡、钢琴和指挥。她还担任该团管弦乐队指挥,指导教师牛犇是南京部队转业的,牛老师会多种乐器,给小惠芬上指挥课的第一首乐曲为《瑶族舞曲》,第二首乐曲为《友谊舞曲》。后来,小惠芬给管弦乐队排练这两首乐曲时,牛老师还现场指导过。在牛老师的指导下,小惠芬的指挥及排练能力大大提高。当年最辉煌的指挥成就是童声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用管弦乐队伴奏(正规单管制,约40余人)。在"红领巾艺术团"的活动中,小惠芬除了担任合唱、器乐合奏等指挥外,还担任过儿童小歌剧和神话儿童歌舞剧的乐队伴奏指挥。同时,当年的二胡独奏水平已达到较好地完成《空山鸟语》及《光明行》的独奏。

当年,弟弟闵乐康出生。


1957年(12岁)  
  暑期,上海民族乐团到南京演出,一部分的人在鼓楼区“红领巾艺术团”排练厅内打地铺,并和“红领巾艺术团”的小演员们相处得很熟。他们还与小演员们同台演出,小惠芬对陆春龄的笛子独奏及瞿春泉的二胡独奏最感兴趣。特别是陆春龄戴红领巾演奏《小放牛》受到了小演员们的热烈鼓掌。小惠芬认为: 陆春龄热情洋溢、无比欢乐的演奏台风使自己受益匪浅。陆春龄和瞿春泉也很喜欢小惠芬,认为他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并鼓励她报考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陆、瞿两人还为此事特地找小惠芬的父亲说过。

1958年(13岁)  
 

父亲把陆春龄和瞿春泉的话记在心理,但时间一晃就快到上音附中考试的日子。父亲急忙找好友陈恭则先生(父亲南师院的同事)商量。陈先生鼓动父亲说:“你们家小惠芬是个音乐天才,不能耽误。”父亲表示不认识任何人。陈先生是上海人,太太是当时上海市雁荡路小学教导主任兼音乐老师。陈先生表示愿意认小惠芬做干女儿,这样小惠芬到上海后可以名正言顺地去找干妈帮忙。几天后,陈先生与太太谈妥,并与小惠芬父亲举行了一个简单而有趣”的“结拜仪式"。父亲准备了一篮青苹果,象征干爹永远年轻;陈先生送给小惠芬一篮红苹果,涵义为:快快成长。

1958年5月,小惠芬只身前往上海,因父母亲工作忙,小惠芬独自到火车站,买了车票乘火车来到上海,又乘5路有轨电车,按门牌号码顺利地找到了干妈。干妈见小惠芬后非常喜欢,第二天就带上街做了一套新衣服。干妈的女儿陈安如当时是上音附中高二钢琴专业的学生,在干姐陈安如的带领下,小惠芬终于报上了名,有时还在校园里拉琴,引来一些高班同学前来观看,还指指点点,不知道说些什么。

初试没有考二胡,考语文、数学、基本乐理,竟然落榜(干姐后来打听到是基本乐理出了问题)。小惠芬见初试榜上无名,伤心地坐在台阶上哭,这时听过她拉琴的几个高班同学跑过来问情况,并表示同情,他们还说要找校长替她说话。后来,小惠芬才知道他们叫张怀粤、成公亮、何昌林。他们真的找到金村田校长,说南京来的小姑娘,琴拉得挺棒的,可以拉《空山鸟语》,神了。金校长信了同学们的话,答应给小惠芬一个补救的机会。

参加复试那天,卫仲乐先生坐当中,陆修棠先生、王乙先生各坐在左右(这些先生是事后才知道姓名)。一曲《空山鸟语》奏完,卫先生朝两边看了看。陆先生和王先生都点头。后来又由王家恩先生考了模唱与打节奏。王家恩先生还同小惠芬聊天(大概有面试意味)。很快,小惠芬就知道复试通过,回到南京后一两个月,才接到录取通知书,9月开学后,小惠芬拜见了自己的专业老师王乙先生,并从别人那里知道他是附中民乐科主任,很严格,教学也很棒。


1959年(14岁)  

1959年14岁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求学时留影

整个初一阶段,对任何新事物都充满着好奇感和新鲜感,不懂事,很贪玩。期末考试有很多门功课分数较低,受到王乙先生的严厉批评。王先生还说要打电话告诉父母亲,小惠芬心中真的有点害怕。

暑假结束后进初二,与初一判若两人。学习自觉性大大提高。除按质量完成所有功课外,还偷偷学习四胡的演奏。

当年,妹妹闵小芬出生。

   
1959年初二时摄影    

1960(15岁)  
 

初二下学期,人长大了一点,也懂事多了。同时,在艺术的追求方面有了质的变化。并决心把金村田校长的讲话:“我们学习民族民间音乐,要学深、学透、学到家”当作座右铭。

5月的一天,赴上海音乐廰观看首届“上海之春”音乐节开幕式演出。对其中一少女合着古琴吟唱《阳关三迭》印象特别深,以至后来终日念念不忘,并四处查找乐谱。终于在校唱片室找到一张由王震亚编配的大合唱《阳关三迭》唱片,每日聆听,并十分痴迷。

下半年,进初三后迷上沪剧,并向钢琴专业高班学生吴培德学习沪剧(吴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沪剧唱得特别地道。)


1961年(16岁)  
  初三毕业后,顺立考入高中。暑假后,进入高一,学习又开了门新课—民歌,老师是江明惇。当时,酷爱民歌,所上之课及教材中的民歌的会唱,并且与大部份能模仿地方方言来唱。

1962年(17岁)  
 

高一下学期(上半年)向师兄唐春贵学习江南丝竹、广东音乐及沪剧的演奏,并向他学习板胡的演奏。

高二上学期,音乐学院为来年的“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作校内选拔。中学、大学在一起选拔,不分先后,不写姓名,闭幕比赛。结果是大学部选了吴之珉,中学部选了闵惠芬。

此后上课比以往要频繁得多,除了每星期上两次课外(正常情况下是每星期上一次课),还有一些额外的辅导。当时练习的曲目有:《听松》、《空山鸟语》、《春诗》、《二泉映月》、《灿烂的五月》、《春暖花开》等。


1963年(18岁)  

1963年获首届全国二胡比赛第一名

春季开学后,进入高二下学期。一开学,就为参加5月“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紧锣密鼓地练习及上课。王乙先生不仅给闵惠芬上课,还请了他的先生陆修棠教授给闵惠芬上课。在赛前两个月之内,贺绿汀院长也曾经关心过闵惠芬,他对闵惠芬的演奏才华很赏识,并亲自为她讲授《二泉映月》的处理。

功夫不负有心人,5月初,闵惠芬满怀激情地参加了比赛,不仅一路过五关斩六将,而且最终夺取了第一名桂冠。各大媒体相继报导,不满18岁的闵惠芬一鸣惊天下。不久,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前来相约录制《空山鸟语》唱片,这是闵惠芬一生中首次录制的二胡独奏曲目。

由于赛事耽搁了文化课,比赛结束后,闵惠芬拼命地补文化课,终于在高二结业考试中获得较好的成绩,真正做到了学习、比赛两不误。

暑假后,进入高三,开始学习《江河水》的演奏。同时,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63年在第一届全国二胡比赛赛场上 1963年上海之春获奖者合影  

1964(19岁)  

1965年大学生时代的闵惠芬

高三下学期在专业和文化课学习上更加卖力,突然成名,但开始懂得应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开始苦练《豫北叙事曲》和《三门峡畅想曲》,在琴房常常练习得手臂上的汗水滴在地上,甚至衣服都湿透。

暑假结束前,因专业课和文化课都很突出,学校决定让闵惠芬跳级直升本科(当时上音附中有高四)。

9月,新学期开始,进大学一年级,师从陆修棠先生。不仅随陆先生学习《豫北叙事曲》和《三门峡畅想曲》等,还随陆先生学习他的成名作《怀乡行》。陆先生教学思想很开放,不仅教二胡,还竭力鼓励和辅导闵惠芬进行创作。在陆先生的启发下,闵惠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酝酿,决定创作二胡独奏曲《老贫农话家史》。


1965年(20岁)  

1965年大学生时代赴广州演出扬琴伴奏谭蜜子

春季开学后,进入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创作二胡独奏曲《老贫农话家史》—消息在寝室走漏,同班同学及好友浦琦璋(作曲)、王昌元(古筝)、王铮(古筝)统统要求参加创作,并要求将二胡独奏形式改为二胡与两台古筝的三重奏。经过讨论,决定成立创作小组,由闵惠芬担任召集人及第一作者。在二胡作为主旋律的写作中,闵惠芬得到了陆修棠先生的辅导;在合声设计及华彩声部的写作,四少女得到了著名作曲家刘福安教授的辅导,并与3月下旬结束创作。经陆先生的努力,音乐节组委会批准了该曲在当年5月的“上海之春”音乐节上首演,陆先生还亲自前来指导排练。首演前,学校很重视,还特地为这个节目做了漂亮的演出服。闵惠芬和同学们没有辜负学校和老师的希望,在首演中,获得了全场观众的热烈掌声及专家们的充分肯定。

10月,上海音乐学院赴广州演出小分队在广州南方剧场演出。其中不仅有闵惠芬首演的二胡独奏曲《江河水》,还有闵惠芬、王昌元、王铮演奏的二胡与古筝三重奏《老贫农话家史》。

   
1965年演出老贫农话家史    

1966年(21岁)  

1966年大学时期
5月16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通知”下达后,全音乐学院停课,并分期分批地赴京参加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接见。闵惠芬也按照学校统一安排,赴京接受毛主席的检阅。当时,因在离天安门很远的位置,根本看不见毛主席,就这样大家都怀着扫兴的心情回到上海。回上海后,看见贺院长“被揪”的大字报,闵惠芬也被说成是贺绿汀的“宠儿”,故没有资格参加“红卫兵”。紧接着,自己的主课老师陆修棠先生因受不了“红卫兵”的污辱而跳河自杀;原附中的恩师王乙先生作为“双料特务”被关。一时,闵惠芬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怎么也看不懂,昔日最尊敬的贺院长、陆先生、王先生怎么都变成了暗藏在人民内部的坏人?为什么革命了又不准拉二胡?她终日惶惶不安,乃至万念俱灰。

1967年(22岁)  

1967年文革大串联时的闵惠芬

王乙先生被关在附小(靠淮海路旁)的一间地下室,白天除了接受“红卫兵”的批鬪外,还参加劳动改造;晚上,他在地下室中写交待。闵惠芬怕王乙先生想不开,也走陆先生之路,常常晚上或早晨在地下室上面的洗脸间拉琴,以示陪伴着他。闵惠芬还请附小一个不起眼的小姑娘递纸条给王乙先生,纸条上常写“要挺住,会过去的”之类的话。后来,才听王乙先生说,当看到闵惠芬的纸条,心中得到莫大的安慰。

下半年,闵惠芬被通知参加上海音乐学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并随队串联演出到湖北、四川等地,还到大邑县刘文彩的庄园去体验生活。

由于上海音乐学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有部份来自上海舞蹈学校(当时为了演出方便之故),所以自然地认识了上海舞蹈学校学校青年教师及宣传队舞蹈编导刘振学。后来,闵惠芬有机会观摩了刘振学编导的成名作《长征组舞》,对刘的才华非常赏识,并不知不觉地开始注意着他的言行。


1968年(23岁)  
  遵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上海音乐学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队员分批分期地到农村参加劳动锻炼。闵惠芬被分配到上海郊区南汇县红星大队15小队。临走前,她已知道自己爱上了舞蹈编导刘振学,并知道刘振学对她也有好感。

1969年(24岁)  
  从农村劳动锻炼回来后,与刘振学正式谈恋爱,并决定公开关系。心情愉快了,练琴也越来越刻苦。

1970年(25岁)  

1970年与刘振学在一起
7月,接学校通知,正式留校做助教,并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工资—48元。当时名义上是助教,但没有任何学生可教,还是在文艺小分队中参加各种形式的演出。

1971年(26岁)  
  秋天与刘振学办喜事,不久就怀孕了。

1972年(27岁)  
 

初春,得到同班同学张奇松(声乐专业,无锡人)赠送的一张阿炳演奏的原版《二泉映月》唱片。此后,用了整整半年的时间聆听、揣摩、体会阿炳的演奏。即便是怀孕数月,也不肯歇息,终日练习。当时没有老师教,陆先生去世了,王先生被关了。没有一个人能给点指导和帮助,闵惠芬只能靠听唱片而"拜"阿炳为师。

4月被借调至上海电影乐团。

7月儿子刘炬出世。


1973年(28岁)  
 

3月的一天,接到上海交响乐团指挥黄贻钧先生和曹鹏先生的电话,准备随团赴京演出,参加节目审查。当时,闵惠芬报了《二泉映月》和《喜送公粮》,黄贻钧和曹鹏对申报《二泉映月》这首乐曲吃不准(《二泉映月》与阿炳在当时均属于"四旧"之人和物),怀疑审查能否通过。

5月,随上海交响乐团赴京演出。在北京的彩排中,闵惠芬演奏了《二泉映月》,反应平平,大家都怕沾惹上"政治问题",都不表态。连在座的时任文化部副部长钱浩亮和刘庆棠,也没表示任何态度。据说他们向江青汇报后,江青认为此曲较沉闷,不易演出。不久,闵惠芬接到通知,调换曲目,闵惠芬换了《江河水》,想不到《江河水》虽悲,但演出效果非常好,很多人一面流眼泪,一面鼓掌。

在京演出完毕,随交响乐团返回上海。

回上海不久,接二胡名家张韶等先生的电话,请闵惠芬给他们将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二胡练习曲选》创作一首乐曲。恭敬不如从命,闵惠芬欣然答应,并创作了一首名为《忆江南》的乐曲(结合独奏曲与练习曲的写法为一体),后来由于出版整体上的需要,将其改名为《长弓练习曲》。


1974年(29岁)  

1974年在叶帅家里作客时的合影

继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费城交响乐团受我国文化部首次邀请来北京进行访问演出。同时,我国也准备了一个综合性的艺术节目欢迎费城交响乐团的到来。闵惠芬接到了文化部的通知,赴京参加排练。

我国演出的节目有:中央乐团的大合唱《黄河》、刘德海的琵琶独奏《十面埋伏》、胡天泉的笙独奏《草原巡逻兵》、刘诗昆的钢琴独奏《匈牙利狂想曲》、闵惠芬的二胡独奏《江河水》及《喜送公粮》等等。其中闵惠芬演奏的《江河水》受到美国艺术家和观众们长时间的鼓掌。演出后,李德伦当众传达了来自与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大师奥曼迪口中的消息。奥迪曼说:"美丽的闵惠芬小姐,是位超天才的演奏家"。演出是成功的,并受到美国艺术家的尊重,也受到文化部的表扬。

在京演出后,由于好友刘晶茹(刘诗昆妹妹)的关系,认识了叶帅(刘诗昆当时是叶帅女婿)。刘晶茹跟叶帅说,我们上海(当时刘诗昆全家都住在上海)来的闵惠芬,18岁就得过全国二胡比赛第一名,她演奏的《江河水》、《二泉映月》非常棒。叶帅听后,请刘晶茹带信邀请闵惠芬去他家作客。一天,叶帅派车把闵惠芬接到家中,并立即听闵惠芬演奏《江河水》和《二泉映月》。叶帅听完《江河水》后很兴奋,他激动地说:"1964年排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时,是我把这首东北的民间音乐推荐给周总理的。"

叶帅会拉二胡,有一定的程度,音也很准,乐感也较好。他还拿了一本广东音乐的谱子出来,指着《昭君怨》让闵惠芬看谱试奏。闵惠芬初次试奏,难免出错,一出错就被叶帅逮住,他还把二胡拿过去,自己示范演奏。

7月,中国艺术团正式成立,闵惠芬由上海音乐学院调入中国艺术团。进京后,文化部安排了几场对外演出活动,其中要去蒙古共和国。当时,申报的曲目中除了《江河水》和《喜送公粮》外,还新增添了《赛马》。后来,蒙古国外交部照会我国外交部,说《赛马》中有一处引用了蒙古族民歌,恰巧这首民歌早成了蒙古人民军的军歌,即《红旗颂》。为了严肃军威,尊重人民军,希望不要演奏此曲或进行删改。闵惠芬得知此消息后,立即返沪找到好友、著名女作曲家沈利群,请她将那段民歌拿掉,重新写作,并与她共同改编创作二胡独奏曲《红旗渠水绕太行》,以防止《赛马》审查不通过。

夏天,出访阿尔巴尼亚,观摩他们的音乐舞蹈,并与他们的艺术家在小范围内进行联欢演出。同时,集体受到谢胡和霍查的接见。

   
1976年中国艺术团时期    

1975年(30岁)  

1975年向着名京剧音乐家李慕良学习

1月13日-17日,四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在北京召开,闵惠芬当选为四届人大代表,并赴京参加四届人大会议。

3月,接中央通知,为毛主席录制二胡演奏的京剧唱腔音乐,共录制了《逍遥津》、《夜深沈》、《文昭关》、《连营寨》、《卖马耍锏》、《李陵碑》,《卧龙吊孝》、《斩黄袍》、《绝谷探道》、《珠帘寨》等10首。在这期间,中央还派著名京剧艺术家李慕良先生为闵惠芬的京剧艺术指导教师。在录音及学习活动中,闵惠芬不仅随恩师触摸到中华民族艺术的最深层次,而且还从伟人对传统艺术重视的程度中感受到自己肩负的重任。同时。在伟人和恩师的启示下,闵惠芬开拓了自己发展二胡演奏的新领域和创作的新思路,并将此订为终生研究"二胡演奏声腔化"课题的出发点。

初夏,在一次接待朝鲜共产党主席金日成同志的演出中,演奏了《江河水》和《赛马》,演奏完毕,掌声非常热烈。这时,台下传上一个字条,上面写着要求闵惠芬"演奏《卧龙吊孝》",闵惠芬一曲《卧龙吊孝》后,金日成同志兴奋地站起来鼓掌,并当场宣布:邀请中国艺术团赴朝鲜访问及演出。

9月,由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钱浩亮带队,赴朝访问。在朝鲜平壤国家剧院的演出中,闵惠芬独奏了三首乐曲,即:《江河水》、《赛马》、《卧龙吊孝》,演出后,受到金日成主席的接间。金日成主席握住闵惠芬的手说:"你的演奏把我迷住了。""XX同志送给我很多磁带,其中有《江河水》,我非常高兴。我除了自己听之外,还叫我家里人听,中国的民族音乐走在我们朝鲜民族音乐的前头。"第二天,朝鲜国家艺术团的弦乐演奏家前来拜访闵惠芬,向他学习二胡;不久,闵惠芬也回拜了对方,并向她门学习枷柳琴(朝鲜族拉弦乐器)。后来,在两国艺术家的一次联欢演出中,闵惠芬还用枷柳琴演奏了一首朝鲜乐曲。

10月回国后,被传令到大寨待命。到大寨后,才知道是为拍舞台艺术片《百花争艳》一事,摄制组当时已经到大寨。在片中,闵惠芬演奏了《江河水》和《赛马》。(Y12A)(Y12B) 年底,电影舞台艺术片《百花争艳》正式问世。

 
1975年拍摄百花争艳的剧照 1976年5月新华社拍摄的江河水剧照  

1976年(31岁)  

自卫反击时赴海南岛演出

元月8日,周恩来总理逝世,闵惠芬等艺术家万分悲痛。中国艺术团团部明确下令,不准去天安门,但闵惠芬伙同好友朱逢博、王昌元等人还是去了天安门参加吊唁周总理的活动。闵惠芬还主持出了一期墙报,并写了一首长诗来表达对周总理的怀念。同时,闵惠芬等人还去了医院向周总理的遗体作告别。

6月,随中国艺术团赴苏丹参加尼迈里总统的革命纪念活动。在首都喀士穆的演出中,闵惠芬独奏了《江河水》和《赛马》,赢得了苏丹人民的热烈鼓声。苏丹人民有音乐天赋,节奏感很强。听到《赛马》中的抖弓时站起来鼓掌,并跑到舞台口的空地上手舞足蹈(当地习惯,专门为乐迷们发狂时所用)。尼迈里总统听了闵惠芬的演奏后有感触的说:“听了《江河水》,我才知道中国人民的苦难与苏丹人民的苦难是相同的。”

7月,回国后立即被调借到新成立的上海艺术团。9月初随上海艺术团前往希腊、卢森堡、瑞士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在希腊听到伟大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全体团员悲痛欲绝,他们从心底里关心祖国的命运及前途。10月,在瑞士,听到由中国驻瑞士大使宣布的关于粉碎“四人帮”的消息,全团精神振奋,盼望着回国。

10月下旬回到上海,立即感受到全国上下沉浸在庆祝胜利的欢乐中。闵惠芬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方式,她将自己关在小屋里七天加七个晚上,终于把她喜爱的歌剧《洪湖赤卫队》中的主要唱段《看天下劳苦大众都解放》改编成一首二胡独奏曲。优秀歌剧《洪湖赤卫队》因歌颂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的队伍,故在“文革”期间被打入冷宫,闵惠芬此举表达了她对“四人帮”的愤恨和对老一辈革命家的怀念。10月底二胡谱完稿后,闵惠芬又借鉴钢琴谱某些伴奏音型素材,编写了扬琴伴奏谱,在请撘挡扬琴演奏家丁言仪试奏的过程中,丁提了一些宝贵的意见,闵惠芬对此作了一些修改,一首带扬琴伴奏的《洪湖主题随想曲》问世了。


1977年(32岁)  

与日本作曲家服部今一 瞿维在认真交谈

粉碎“四人帮”后,中国艺术团解体,闵惠芬留在上海艺术团工作。从元旦起,在上海文化广场连续演了6场,每场都独奏《洪湖主题随想曲》,引起了观众们的强烈反应,甚至全场都随着主旋律唱起来。

5月的一天,在上海交响乐团排练厅内,中日艺术家正在排练一台联合演出的节目。世界著名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了闵惠芬演奏的《江河水》后,感动得伏案恸哭许久,并说“诉尽人间悲切,使人听起来痛彻肺腑”。据有关方面反应,此举是小泽征尔在中国乐坛上所表现的第一例,也是在世界乐坛上的罕举。中外报刊相继报导了这一消息后,着实引起了世界乐坛上的震撼。

下半年,闵惠芬将琴曲《阳关三迭》改编、移植成二胡独奏曲;又创作《出征》(相当于琵琶的武曲类),后《出征》因故流产。


1978年(33岁)  

向前辈陈振铎教授学习

上半年,赴京参加第五届全国政协会议,并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在京期间,见陈耀星《战马奔腾》谱后,认为写得很好,很有特点,连练数日,终于成功。

6月,指挥大师小泽征尔率领美国波士顿交响乐团来沪演出,上海艺术团也有一场演出。闵惠芬的独奏节目为:《二泉映月》和《洪湖主题随想曲》,掌声经久不息,又加演了《战马奔腾》和《阳关三迭》,更是赢来阵阵喝彩。波士顿交响乐团首席评论家回国后,撰文称赞闵惠芬是“世界伟大的弦乐演奏家之ㄧ”。

 
向着名越剧艺术家徐玉兰学习 与民间艺人在一起  

1979年(34岁)  

1979年进入上海民族乐团-俞逊发,王昌元,闵惠芬及汤良兴

春天,上海民族乐团重建,正调入上海民族乐团。

4月,上海歌剧舞剧院作曲家张晓峰前来商谈合作《新婚别》事宜。

初夏,粉碎“四人帮”后的中国艺术团重组,被借调至北京参加排练,认识著名作曲家刘文金。

夏天,赴美国访问演出,在联合国大厦参观时,一大厅中挂着一幅绘有长城壮观景象的巨大壁毯,金碧辉煌、无比雄伟。闵惠芬和刘文金及随行同事们面对此状,顿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祖国百废待兴,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情怀,使他们热泪喷涌,激动难抑。闵惠芬、刘文金当即表示:要用音乐的力量唤起祖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中国人民自尊、自强的激情。回国后,在三年之内,刘文金创作了四个乐章的大型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并陆续将四个乐章的主旋律谱寄给闵惠芬试奏。

回国后,闵惠芬创作热情高涨,一面配合张晓峰进行《新婚别》的二度创作,一面接受上海民族乐团去浙江演出的任务。同时,她还为浙江之行,移植和改编了《宝玉哭灵》。

10月,二胡独奏曲《宝玉哭灵》首次在浙江公演后,受到普遍的赞扬,并立即流传开来。

   
1978年到联合国时正在下车    

1980年(35岁)  

1980年5月首演新婚别的造型

春节放假期间,与张晓峰再次修改了《新婚别》,春节后立即投入到《新婚别》的排练中。在当年的“上海之春”音乐节的节目审查中,丁善德对《新婚别》的创作及闵惠芬的演奏给予高度的评价,并建议音乐节组委会,将《新婚别》安排在首场演出中。

5月,“上海之春”音乐节隆重开幕,《新婚别》于首场演出中进行了首演,获得了观众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和赞扬。

秋天,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录制了《新婚别》的唱片。

自11月起,陆续拿到了刘文金的《长城随想》二胡谱。


1981(36岁)  

1987年复出后上海民族乐团常用剧照

上半年,一直刻苦地练习《长城随想》。

8月,赴京参加全国政协会议。会议期间生了一场病,医生在检查中,偶然发现腰部有一黑痣,并被警告为“有绝症嫌疑”。

返沪后,果然身体不适,但一直坚持练习《长城随想》,并做好来年“上海之春”音乐节上进行首演该曲的准备。

 
1987年复出后上海民族乐团常用剧照 江泽民接见时的合影  

1982年(37岁)  

首演前与刘文金研究长城随想

元旦,进行了第一次手术。手术后的疗养阶段对正式收赵剑华为学生,并同时辅导上海音乐学院四年级学生周维。

3月,福建艺术学校委托闵惠芬培养程秀荣。

4月,带病赴武汉,参加“全国民族乐器比赛”任评委,同时示范演奏了《新婚别》等。

5月,带病坚持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上首演《长城随想》,获得了巨大的反响。 演出结束不久,中国唱片海公司前来录制《长城随想》的唱片。

7月,随上海民族乐团赴山东、天津、北京巡回演出。

10月,赴京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录制《长城随想》的节目,刘文金讲解,闵惠芬演奏,后来在全国播节目的黄金时段向全国播放数次(每次均有一个小时之久)。

11月,在北京及北京的高校一连举行了6场音乐会,引起了各大媒体的关注。

   
1982年刘文金长城随想原稿    

1983年(38岁)  

与刘振学,刘炬在上海复兴中路1350弄旧居留影

春节期间,陆续动了第二、三两次手术。

3月,在第三届全国民族器乐作品比赛中,《长城随想》从300余首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第一名桂冠。

4月,参加上海市第六届政协会议,并当选为市政协委员。

5月,从原华东医院转至市肿瘤医院治疗。时任市委组织部部长的曾庆红同志派司机给闵惠芬送来了一台飞利浦录音机,并送来了市委和市政府的关怀。

   
在九寨沟    

1984年(39岁)  
 

年初,赴重庆进行中医治疗,认识19岁的刘光宇和其女友李瑜玲,并收刘光宇为学生。

所住中医医院正巧位临嘉陵江畔,在半年多内,每天都能听到那彻夜至天明的船工号子声。劳动者的歌声中充满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与大自然搏斗的精神,其常常引发出闵惠芬的创作欲望及彻底献身与民族音乐事业的抱负。于是,她约请了重庆作曲家杨宝智来医院共同畅谈作品的构思、音乐形象的塑造及乐曲结构的设计等等。杨宝智没有辜负闵惠芬的热望,终于创作出二胡协奏曲《川江》。

从重庆治病返沪后,听说上海成立了“中国潮州国乐团”,常拖着虚弱的步子,赶到排练场聆听、学习和研究。在场的潮州乐专家郭鹰等人均为之感动,并常热情细致地为闵惠芬讲解并示范。得到郭鹰等专家的真传,闵惠芬在潮州音乐方面的演奏和研究有了大幅度的进展。并产生改编《寒鸭戏水》的想法。

下半年,由于身体情况很差,医生不准乱跑,只得老老实实地躺在病床上。藉此机会,闵惠芬看了大量的音乐书籍和文学作品,其中有:郭沫若的剧本《屈原》和《孔雀胆》;关汉卿的《窦娥冤》;文学杂志《十月》和《收获》;中外音乐史教科书等等。

身体好转时,又抽时间去上海看音乐学院听钱苑教授的音乐欣赏课。


1985年(40岁)  

春节期间,曾任市委副书记的曾庆红来家中访问,带来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

上半年,主要副导学生赵剑华和刘光宇参加北京的全国二胡比赛邀请赛,并赴京担任评委工作。同时,撰写论文《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韵----论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的演奏艺术》。该论文曾在北京比赛期间被邀请进行现场宣读。

下半年,实现了多年的入党愿望。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预备党员。

年底,病情有所恶化。


1986年(41岁)  

病榻中指导学生赵剑华

元月下旬,病情严重,整日昏迷不醒。

一日,心中忽然有了《心曲》的旋律。学生赵剑华来探病,闵惠芬有气无力地、断断续续地将其唱出来,赵剑华一面流泪,一面将谱子记下,便有了《心曲》的旋律初稿。初稿成形后,重病中的闵惠芬又作了几次修改和调整,终于将旋律定稿。同时,还与瞿春泉商讨伴奏一事,并决定由瞿春泉执笔来完成乐队谱。不久,二胡与乐队《音诗--心曲》诞生了。

在5月7日-17日的"上海之音”音乐节上,赵剑华首演了此曲,获得了较大的成功。同时,《音诗—心曲》还获得了此次音乐节的创作二等奖。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应邀参加了本次音乐节,他听到了《音诗—心曲》后说:“这个曲子非常圣洁,是闵惠芬真正的原创音乐。”

下半年,一年的预备期已来,转成中共正式党员。

   
1982年刘文金长城随想原稿    

1987年(42岁)  

病榻中指导学生赵剑华

早春3月,经过数月的抢救治疗,闵惠芬竟奇迹般地驱赶了病魔,从死亡在线返回人间。当时,正值流行音乐兴盛,而民族音乐属于低谷时期。闵惠芬非常着急,也不愿意袖手旁观,她约请了理论家钱苑教授和搭挡扬琴演奏家丁言仪到上海财经大学等高校去演出,去介绍民族乐器的发展史,去抢占民族音乐阵地。所到之处,大学生们不仅被她富有的韵味的琴声所吸引,更为她诚心诚意、不辞辛劳的精神所打动。

9月,身体逐渐恢复,出院后立即被邀请参加首届中国艺术节中央民族乐团的音乐会。时隔6年,闵惠芬终于重返舞台。9月17日,由阎惠昌指挥,闵惠芬成功地演奏了《长城随想》全曲,并给首都音乐界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10月,接到市委副书记曾庆红同志的一封信,大意是:民乐要走向世界,民乐要与交响乐携手。立即向刘文金要《长城随想》交响乐协奏总谱,接刘文金的总谱后送上海交响乐团总监陈燮阳先生。不久,在上海的一次演奏中,由陈燮阳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协奏,演奏了《长城随想》三、四乐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11月,去新加坡演出。

 
复出后在基层讲学 在新加坡讲学  

1988年(43岁)  

法国

春节期间,赴香港参加“香港艺术节”。共演出了四场。第一场演出《长城随想》;第二、三两场每场均演奏7个独奏曲;第四场演奏关乃忠的《第一二胡协奏曲》。引起了香港观众的巨大反响和热烈赞扬,关乃忠激动地对闵说:“跟你一起演出,像过节一样的高兴,这是该曲最成功的演奏之ㄧ。”

3月22日,接通知了,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4月,被评为中华全国总工会的“全国优秀文化艺术工作者”奖章和“五・一”劳动奖章。

5月,在“上海之春”音乐节期间,首演了自己改编的二胡独奏曲《寒鸦戏水》,获得观众和专家们高度的赞扬。

下半年,赴京参加第七届全国政协会议,并当选为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1989年2月参加首届香港艺术节    

1989年(44岁)  

1989年沈润樵先生拍摄的艺术照

4月,《洪湖主题随想曲》获全国部分民族器乐“山城杯”电视大赛”创作优秀奖”。

6月,《江河水》获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

下半年,继续参加普及民族音乐活动的演出。

   
与刘明源亲切交谈    

1990年(45岁)  

1991年的闵惠芬

为了配合普及民族音乐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与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合作,录制四盒卡拉OK二胡音乐带,并给所有乐曲撰写了解说与练习辅导。全年除必须参加的单位演出外,其余时间均专心致志地完成录制与撰写事宜。年底,终于完成了这一重大工程。

   
病榻上的闵惠芬    

1991年(46岁)  

1990年代的闵惠芬

5月7日-17日,参加“上海之春”全国二胡比赛,任评委。同时5月10日首演著名作曲家刘念劬的二胡协奏曲《夜深沈》,此曲获创作、演奏双项奖。

7月,接通知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

年底,卡拉OK四盒磁带与两本《二胡教学法与演奏谱》正式出版。


1992年(47岁)  

1992年10月首次抵台记者会

继四盒卡拉OK磁带出版后,策划出版戏曲音乐演奏专辑。乐曲的构思、选曲及录音设计均由闵惠芬自己完成,并于当年出版。同时,对“二胡演奏声腔化”课题作了进一步的规划和研究。

年底,冒着严寒去安徽灾区作“重建家园”的慰问演出。

   
在镇江    

1993年(48岁)  
 

上半年,赴京参加第八届全国政协会议,并当选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8月,赴成都首演杨宝智的二胡协奏曲《川江》全曲,首演后建议杨宝智作一修改。

10月,被评为上海市文化局”优秀共产党员”。


1994年(49岁)  
 

上半年,被评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

暑期赴香港演出,演奏了修改后的二胡协奏曲《川江》。

下半年,上海民族乐团出任务增多,并在上海43所高校举办了“民乐会知音”活动。闵惠芬除了参加60余场的大乐队演出外,还举办了各种不同形式的小型独奏音乐或讲座音乐会。据不完全统计,闵惠芬全年演出达176场。


1995年(50岁)  

1995年在莫斯科

3月8日,获“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

继续“民乐会知音”活动,全年个人独奏音乐会14场;下工厂、军营,到小区举行普及音乐会共228场。


1996年(51岁)  

与王乙老师的合影

继续“民乐会知音”活动,全年个人独奏音乐会”7场;下农村、到水利工地、到外地抗灾救灾工地演出180场。

下半年,当选为全国文联第6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并赴京参会。


1997年(52岁)  

1997年香港中乐团拍摄的艺术照

上半年,继续“民乐会知音”的普及工作。

9月,当选中共“十五”大代表,并赴京参加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

年底,参加上海民族乐团建团45周年庆典演出。

1997年在新加坡拍摄的艺术照 与人民音乐家贺绿汀和王乙老师在一起 在少年宫与闵惠芬迷一起

1998年(53岁)  

1998年演出剧照,旗袍为台湾师傅经心缝制

2月,受上海音乐学院、上海音协等单位委托,与傅建生合作编辑《王乙教授诞辰80周年及教学生涯60周年纪念专辑》。

3月,陪同王乙先生抵台湾讲学。

4月,参加王乙先生“教学生涯60周年纪念音乐会”及学术演讨会。

5月,赴京参加第九届全国政协会议,并当选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下半年,赴京参加中国文联“中青年艺术家德艺双馨座谈会”,作《我的第二个艺术春天》的专题发言。

9月中旬,《王乙先生纪念专辑》正式出版。

9月下旬,赴京参加中国音协二胡学会成立16周年庆祝活动。

与名家刘德海,汤良兴在一起 与笛王逊俞逊发合影 与叔伯家亲友合影
与娘舅家亲友合影 与刘振学一起在故乡湾斗里 家合影
在甘肃墩墩山烽燧合影 在新疆阿克苏 闵惠芬及父母全家与故土亲友的合影

1999年(54岁)  

与朱镕基的合影

3月,被授予“全国先进女职工”称号。

上半年,当选为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民族音乐委员会主任;参加中国音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民族音乐委员会主任。

下半年,在北京成功地举办了“闵惠芬独奏曲专场”及“闵惠芬协奏曲专场”。

与曾庆红副主席在中南海 曾庆红副主席观摩江苏艺术节时的合影 人民音乐家贺绿汀与陈至立书记祝贺闵惠芬演出成功
在大别山革命老区慰问演出 在建筑工地演出 在台湾讲学
   
为小学生开讲座    

2000年(55岁)  

在中南海演出后与国家领导人合影

在知名合唱指挥司徒汉先生的鼓动下,将《音诗--心曲》改成合唱版本。此次二胡独奏由闵惠芬亲自担任,学生赵剑华特地从新加坡回到上海,赵剑华认为:合唱版本比乐队版本更动听,更人催人泪下。

上半年,主要是在国内演出,并与天津、山东、上海等地交响乐团合作。

下半年,主要在国外演出,并与旧金山、洛杉矶、新加坡等地交响乐团合作。

在北京中国大剧院与小琴同们同台演奏 在基层边讲学边演出 满台鲜花
与江总书记在中南海 与儿子指挥家刘炬同台演出 与著名演员潘虹,杨春霞在全国文联大会上

2001年(56岁)  

优秀演出照

4月,《江河水》获世界万张唱片十佳之最。

赴北京录制《闵惠芬》专辑,收录有《霓裳曲》、《逍遥津》(李祖铭京胡伴奏)、《珠帘寨》(李祖铭京胡伴奏)、《忆秦娥》、《空山鸟语》、《听松》、《寒鸦戏水》(李真贵击乐伴奏)等曲目。

优秀演出照 优秀演出照 优秀演出照

2002年(57岁)  
 

上半年,赴美国、日本等地演出。

10月,赴北京参加中国音协二胡会成立20周年庆祝活动。


2003年(58岁)  

闵惠芬个人照

4月,被评为上海文广集团“先进工作者”。

6月,参加抗“非典”的演出。

11月,赴京参加第十届全国政协会议,并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12月,中国音协、上海音协、上海民族乐团联合举办”闵惠芬艺术50周年系列活动”。其中包括:“闵惠芬独奏音乐会”和“闵惠芬从艺50周年学术研讨会”。

   
2002年时的闵惠芬    

2004年(59岁)  
 

当选为第六届中国音协副主席,民族音乐委员会主任,任中国音协刘天华研究会会长。同年当选为上海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民族音乐委员会主任、二胡专业委员会会长。

《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出版。

2月赴美国纽约与美国一听钟情唱片公司合作,录制《霓裳曲》专辑,收录《春天来了》、《阳关三迭》、《春诗》、《霓裳曲》、《逍遥津》、《闲居吟》、《绣荷包》、《洪湖主题随想曲》、《迷胡调》等曲目。

自本年起至2012年协同上海音协、二胡专门委员会连续八年举办长三角地区民族乐团汇演。


2005年(60岁)  
 

当选为2005年中国民族器乐比赛最高奖-金钟奖之评委会主任。

自本年起至2011年每隔一年在徐州策画举办国际胡琴节,共四届。


2006年(61岁)  
 

中国音协、上海音协、上海民族乐团联合举办“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音乐会,同时举办第二届“闵惠芬二胡艺术研讨会”。

全国政协会议期间于北京与天弦唱片公司合作,录制《天弦》专辑,收录《哀歌-江河水》、《迷胡调》、《二泉映月》、《川江》(第一乐章)、《拉骆驼》、《洪湖主题随想曲》、《阳关三迭》、《良宵》等曲目。


2007年(62岁)  
 

当选为2007年中国民族器乐比赛最高奖-金钟奖之评委会主任。

6月与天弦唱片公司合作,录制《凤吟》专辑,收录《昭君出塞》、《宝玉哭灵》、《黄梅小调:打猪草》、《夜深沉》等曲目。


2009年(64岁)  
 

当选为2009年中国民族器乐比赛最高奖-金钟奖之评委会主任。

同年当选为刘天华、阿炳民族音乐基金会副理事长。

担任第七届中国音乐家协会顾问。


2010年(65岁)  
  《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续集)出版。

2011年(66岁)  
 

当选为2011年中国民族器乐比赛最高奖-金钟奖之评委会主任。

10月赴江苏无锡出席“2011年阿炳音乐艺术节暨全国二胡少儿优秀选手(业余)展演”

10月应邀赴无锡出席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联共同主办,江苏省文联、江苏省演艺集团、江苏省音协承办的第八届中国音乐金钟奖二胡、琵琶比赛暨2011中国江苏二胡之乡民族音乐节、中国无锡二胡艺术节闭幕式音乐会。


2012年(67岁)  
 

6月9日赴北京出席“盛世弦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二胡学会成立三十周年庆典音乐会。

7月赴台湾新竹出席由新竹市政府主办之“2012竹堑国乐节”,并应邀担任“竹堑杯国际二胡大赛决赛”评审主任委员。

11月出席北京首届胡琴艺术节,并于“集韵汇珍”音乐会演出《逍遥津》及《哀歌—江河水》。


2013年(68岁)  
  5月12日举行闵惠芬二胡艺术集成系列丛书首发式,包括《闵惠芬二胡演奏曲集(简谱版)》、《闵惠芬二胡演奏曲集(五线谱版)》、《闵惠芬二胡艺术集成(第三卷)》和《闵惠芬二胡艺术》。首发式后,王甫建和瞿春泉两位沪、台名棒共同指挥上海民族乐团90人阵容献演“一江春水-二胡大师闵惠芬上海之春获奖50周年祝贺音乐会”,于上海音乐厅演出《逍遥津》及《洪湖主题随想》。

(本年表暂止于201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