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歲)  
 

1945年11月23日(農曆)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和橋鎮萬石鄉彎斗里祖居。清末,祖父閔南藩是家鄉頗有名望的私塾先生;民國初辦新學後,曾任當地的小學校長和中學國文教員。他擅長書法,喜愛吹笛,對音樂是內行。同時,他信奉孔孟,並以孔孟之道治學和治家。

閔南藩有三子一女,長子閔伯騫,擅長國畫和胡琴,後來成為南京師大的國畫教授;次子閔叔騫擅長油畫,還學過西洋風琴,後來成為南京師大的油畫教授;長女閔梅英,喜愛民歌,有一幅好嗓子;三子閔季騫,自幼喜愛音樂,會演奏二胡、琵琶、古箏等多種民族樂器,後來後來成為南京師大的音樂教授。

父親閔季騫,1923年7月出生於上述祖居;母親周鳳珍,1924年6月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曹橋鎮田千里祖居(離祖居不到10華里)。父親自幼常隨祖父輩出入廟庵觀法事、聽梵音,逢年過節,一定前去看戲聽樂,故自童年時期,酷愛音樂。1947年,閔季騫考入南京國立音樂學院,師從楊蔭瀏、儲師竹、程午加、曹安和、曹正等大師學習音樂理論及二胡、琵琶、古箏等樂器的演奏,從此步入音樂王國。母親家境較好,因大哥周中悟曾任中學校長,故她能讀完小學,這在當時是非常少見的。母親從小受大舅周中悟影響(周中悟喜愛拉二胡和京胡),也喜愛音樂,並常看戲聽樂和唱歌。五十年代初,母親為配合新農村新政策的宣傳,還演過小歌劇和活報劇等等。

1945年年底,閔惠芬出生時,正值抗日戰爭勝利後的相對平靜時段,在遠離大中城市的村莊,閔惠芬伴隨著家鄉的音樂和父母的音樂,平安的成長著。


1945年-1951年(1-6歲)  
 

據母親周鳳珍回憶:1-3歲的小惠芬對音樂很敏感,每天睡前都必聽媽媽唱的搖籃曲,否則不能安寧。

小惠芬4-5歲開始有記憶力,她依稀記得常常騎在媽媽的脖子上觀看和尚與道士在各種祭祀中的音樂演奏,主要是江南絲竹和蘇南吹打。在村子裡,也常常聽到鄉民隨口唱的民謠及佛曲、走村串戶收賣東西的小販豎笛聲、算命瞎子的胡琴聲等。更加清晰的記憶中曲目有:江南絲竹《三六》、南下土改工作隊隊員演唱的西北民歌、媽媽參加演出宣傳新《婚姻法》的小歌劇等。

5歲時,小惠芬記得爸爸在外讀書,媽媽在家務農。小惠芬常幫媽媽在田間挖野菜、採紅菱、採桑子及桑葉、撿田螺、拾麥穗、放小羊(1隻),下大雨後還出來撿地苦(木耳)。

6歲,入家鄉祠堂小學一年級,班主任老師是錢國梅先生。在學校除學功課外,還學唱歌和跳集體舞,印象最深的是《鄂倫春舞曲》,由於在跳舞中有良好的音樂節奏感,被選入參加校際間的集體舞比賽。

同年暑假,爸爸從天津(中央音樂學院所在地)回來時所發生的事情,使閔惠芬記憶猶新。剛回來時,小惠芬對父親有點陌生,還有點害怕,但父親演奏樂器時,就主動地靠過去,並對父親演奏的《空山鳥語》(當時不知曲名)特別感興趣。除此之外,對父親演奏的《病中吟》、《二泉映月》都有深刻印象。還有琵琶曲《十面埋伏》,雖然聽不懂,但覺得特來勁,很興奮。父親對小惠芬很慈愛,每每看到她很認真、很專注地聽演奏時都特別喜歡,會停下來抱抱女兒,放在膝蓋上並教女兒唱歌,給小惠芬印象最深的一首叫《小麻雀》的兒歌,歌詞至今還牢牢記在閔惠芬的腦海裡,即:"小麻雀,麻雀小,不會唱歌只會叫,不會走路只會跳。"


1952年(7歲)  
  7歲,因父親工作調動至江蘇省丹陽縣藝術師範學校,而隨父母遷入江蘇省丹陽縣。從此,結束了家鄉6年的鄉村生活。搬入丹陽後,因年齡小,加之鄉村教學質量有限,小惠芬在父親的附屬小學重新就讀了一年級。

1953年(8歲)  

1953年8歲時首次登台演出
4月的一天,父親同事美術老師羅哲元因結婚打掃房間,扔了很多東西,堆得很高,最上面放著一把二胡。琴頭是個像麒麟的吉祥物,琴桿是個大秤桿,蒙的蛤蟆皮。小惠芬看到此狀,怯生生地跑去問羅老師:"這把琴可不可以給我? "羅老師很大方地說:"拿去吧! "小惠芬很喜歡之極,因為父親從來不讓她動自己的樂器,摸一摸都不行。現在可好了,總算有了一把屬於自己的胡琴。她一路跑跳著回到家,原原本本地把一切都敘述給父親聽。父親為之感動,親自幫助清掃乾淨,裝上弦,當場就教起來。父親給了小惠芬一本譜子,是他為藝術師範二胡學生編寫的教材。樂譜第1頁為《蘆笙舞曲》,這是閔惠芬隨父學琴的第一首樂曲。後來,又陸續學了第二首《感激毛主席》;第三首《摘椒》;第四首《王大娘探病》。隨父親學琴10天後,正巧遇上丹陽藝術師範音樂專業舉行的一次文藝晚會。父親的學生提議讓小惠芬也參加一個節目,父親欣然同意,並且隆重地為女兒準備演出服,即:紅底子黃色小圓圈的連衣裙,花褲子,小紅皮鞋,頭上戴著一朵花。演出時,小惠芬前三首樂曲演奏得很順利,到第四首時,怎麼也想不起開始的音,但卻堅持不下台。父親發現他僵住後,跑到台上唱了第一句,小惠芬"喔"的第一聲,引起全場人哄堂大笑。第四首樂曲雖然拉完了,但沒人聽清楚,大家都在交頭接耳地議論著。演完後,父親還領著小惠芬去照相館拍了一張很有紀念意義的照片。

1954年(9歲)  
 

丹陽藝術師範附小與師範校本部只隔一個大操場,小惠芬常常利用課餘時間到校本部在音樂專業教室的窗外觀看室內的二胡教學。回家後,憑著記憶,自己練習起來,就是這種間接的學習,使小惠芬也學會了好幾首樂曲。教二胡的老師除父親外,還有一名楊老師。當時,小惠芬還在心中將父親與楊老師的教學作過比較。他認為父親的基本功很扎實,弓子很有力,但楊老師好像揉弦比父親動聽些。

當年的學習中,拉的最好的是:京劇曲牌《八叉》和《西藏舞曲》。


1955年(10歲)  
  課餘時間除繼續隨父親學習二胡外,還開始學習鋼琴,由父親同事鋼琴教師李炘先生執教,學習《拜厄》和一些鋼琴小品。

1956年(11歲)  
 

暑期,因父親調入南京師範學院音樂系任教,故全家遷到南京,住在匡盧路,小惠芬也轉學至力學小學5年級繼續學習。

新學期開學不久,力學小學的老師就發現小惠芬有音樂天份,加之會拉二胡和彈鋼琴,決定讓她擔任該校少先隊大隊文娛委員,主持文娛活動,並擔任合唱指揮。

當年年底,小惠芬被學校推薦加入鼓樓區少年之家"紅領巾藝術團",學習二胡、鋼琴和指揮。她還擔任該團管絃樂隊指揮,指導教師牛犇是南京部隊轉業的,牛老師會多種樂器,給小惠芬上指揮課的第一首樂曲為《瑤族舞曲》,第二首樂曲為《友誼舞曲》。後來,小惠芬給管絃樂隊排練這兩首樂曲時,牛老師還現場指導過。在牛老師的指導下,小惠芬的指揮及排練能力大大提高。當年最輝煌的指揮成就是童聲合唱《歌唱二小放牛郎》,用管弦樂隊伴奏(正規單管制,約40餘人)。在"紅領巾藝術團"的活動中,小惠芬除了擔任合唱、器樂合奏等指揮外,還擔任過兒童小歌劇和神話兒童歌舞劇的樂隊伴奏指揮。同時,當年的二胡獨奏水平已達到較好地完成《空山鳥語》及《光明行》的獨奏。

當年,弟弟閔樂康出生。


1957年(12歲)  
  暑期,上海民族樂團到南京演出,一部分的人在鼓樓區“紅領巾藝術團”排練廳內打地鋪,並和“紅領巾藝術團”的小演員們相處得很熟。他們還與小演員們同台演出,小惠芬對陸春齡的笛子獨奏及瞿春泉的二胡獨奏最感興趣。特別是陸春齡戴紅領巾演奏《小放牛》受到了小演員們的熱烈鼓掌。小惠芬認為: 陸春齡熱情洋溢、無比歡樂的演奏台風使自己受益匪淺。陸春齡和瞿春泉也很喜歡小惠芬,認為他有一定的音樂天賦,並鼓勵她報考上海音樂學院附中,陸、瞿兩人還為此事特地找小惠芬的父親說過。

1958年(13歲)  
 

父親把陸春齡和瞿春泉的話記在心理,但時間一晃就快到上音附中考試的日子。父親急忙找好友陳恭則先生(父親南師院的同事)商量。陳先生鼓動父親說:“你們家小惠芬是個音樂天才,不能耽誤。”父親表示不認識任何人。陳先生是上海人,太太是當時上海市雁蕩路小學教導主任兼音樂老師。陳先生表示願意認小惠芬做乾女兒,這樣小惠芬到上海後可以名正言順地去找乾媽幫忙。幾天後,陳先生與太太談妥,並與小惠芬父親舉行了一個簡單而有趣”的“結拜儀式"。父親準備了一籃青蘋果,象徵乾爹永遠年輕;陳先生送給小惠芬一籃紅蘋果,涵義為:快快成長。

1958年5月,小惠芬隻身前往上海,因父母親工作忙,小惠芬獨自到火車站,買了車票乘火車來到上海,又乘5路有軌電車,按門牌號碼順利地找到了乾媽。乾媽見小惠芬後非常喜歡,第二天就帶上街做了一套新衣服。乾媽的女兒陳安如當時是上音附中高二鋼琴專業的學生,在乾姐陳安如的帶領下,小惠芬終於報上了名,有時還在校園裡拉琴,引來一些高班同學前來觀看,還指指點點,不知道說些什麼。

初試沒有考二胡,考語文、數學、基本樂理,竟然落榜(乾姐後來打聽到是基本樂理出了問題)。小惠芬見初試榜上無名,傷心地坐在台階上哭,這時聽過她拉琴的幾個高班同學跑過來問情況,並表示同情,他們還說要找校長替她說話。後來,小惠芬才知道他們叫張懷粵、成公亮、何昌林。他們真的找到金村田校長,說南京來的小姑娘,琴拉得挺棒的,可以拉《空山鳥語》,神了。金校長信了同學們的話,答應給小惠芬一個補救的機會。

參加複試那天,衛仲樂先生坐當中,陸修棠先生、王乙先生各坐在左右(這些先生是事後才知道姓名)。一曲《空山鳥語》奏完,衛先生朝兩邊看了看。陸先生和王先生都點頭。後來又由王家恩先生考了模唱與打節奏。王家恩先生還同小惠芬聊天(大概有面試意味)。很快,小惠芬就知道複試通過,回到南京後一兩個月,才接到錄取通知書,9月開學後,小惠芬拜見了自己的專業老師王乙先生,並從別人那裡知道他是附中民樂科主任,很嚴格,教學也很棒。


1959年(14歲)  

1959年14歲在上海音樂學院附中求學時留影

整個初一階段,對任何新事物都充滿著好奇感和新鮮感,不懂事,很貪玩。期末考試有很多門功課分數較低,受到王乙先生的嚴厲批評。王先生還說要打電話告訴父母親,小惠芬心中真的有點害怕。

暑假結束後進初二,與初一判若兩人。學習自覺性大大提高。除按質量完成所有功課外,還偷偷學習四胡的演奏。

當年,妹妹閔小芬出生。

   
1959年初二時攝影    

1960(15歲)  
 

初二下學期,人長大了一點,也懂事多了。同時,在藝術的追求方面有了質的變化。並決心把金村田校長的講話:“我們學習民族民間音樂,要學深、學透、學到家”當作座右銘。

5月的一天,赴上海音樂廰觀看首屆“上海之春”音樂節開幕式演出。對其中一少女合著古琴吟唱《陽關三疊》印象特別深,以至後來終日念念不忘,並四處查找樂譜。終於在校唱片室找到一張由王震亞編配的大合唱《陽關三疊》唱片,每日聆聽,並十分癡迷。

下半年,進初三後迷上滬劇,並向鋼琴專業高班學生吳培德學習滬劇(吳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滬劇唱得特別地道。)


1961年(16歲)  
  初三畢業後,順立考入高中。暑假後,進入高一,學習又開了門新課—民歌,老師是江明惇。當時,酷愛民歌,所上之課及教材中的民歌的會唱,並且與大部份能模仿地方方言來唱。

1962年(17歲)  
 

高一下學期(上半年)向師兄唐春貴學習江南絲竹、廣東音樂及滬劇的演奏,並向他學習板胡的演奏。

高二上學期,音樂學院為來年的“上海之春”全國二胡比賽作校內選拔。中學、大學在一起選拔,不分先後,不寫姓名,閉幕比賽。結果是大學部選了吳之珉,中學部選了閔惠芬。

此後上課比以往要頻繁得多,除了每星期上兩次課外(正常情況下是每星期上一次課),還有一些額外的輔導。當時練習的曲目有:《聽松》、《空山鳥語》、《春詩》、《二泉映月》、《燦爛的五月》、《春暖花開》等。


1963年(18歲)  

1963年獲首屆全國二胡比賽第一名

春季開學後,進入高二下學期。一開學,就為參加5月“上海之春”全國二胡比賽緊鑼密鼓地練習及上課。王乙先生不僅給閔惠芬上課,還請了他的先生陸修棠教授給閔惠芬上課。在賽前兩個月之內,賀綠汀院長也曾經關心過閔惠芬,他對閔惠芬的演奏才華很賞識,並親自為她講授《二泉映月》的處理。

功夫不負有心人,5月初,閔惠芬滿懷激情地參加了比賽,不僅一路過五關斬六將,而且最終奪取了第一名桂冠。各大媒體相繼報導,不滿18歲的閔惠芬一鳴驚天下。不久,中國唱片上海公司前來相約錄製《空山鳥語》唱片,這是閔惠芬一生中首次錄製的二胡獨奏曲目。

由於賽事耽擱了文化課,比賽結束後,閔惠芬拼命地補文化課,終於在高二結業考試中獲得較好的成績,真正做到了學習、比賽兩不誤。

暑假後,進入高三,開始學習《江河水》的演奏。同時,加入了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63年在第一屆全國二胡比賽賽場上 1963年上海之春獲獎者合影  

1964(19歲)  

1965年大學生時代的閔惠芬

高三下學期在專業和文化課學習上更加賣力,突然成名,但開始懂得應更加嚴格地要求自己。開始苦練《豫北敘事曲》和《三門峽暢想曲》,在琴房常常練習得手臂上的汗水滴在地上,甚至衣服都濕透。

暑假結束前,因專業課和文化課都很突出,學校決定讓閔惠芬跳級直升本科(當時上音附中有高四)。

9月,新學期開始,進大學一年級,師從陸修棠先生。不僅隨陸先生學習《豫北敘事曲》和《三門峽暢想曲》等,還隨陸先生學習他的成名作《懷鄉行》。陸先生教學思想很開放,不僅教二胡,還竭力鼓勵和輔導閔惠芬進行創作。在陸先生的啟發下,閔惠芬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醞釀,決定創作二胡獨奏曲《老貧農話家史》。


1965年(20歲)  

1965年大學生時代赴廣州演出揚琴伴奏譚蜜子

春季開學後,進入大學一年級下學期,創作二胡獨奏曲《老貧農話家史》—消息在寢室走漏,同班同學及好友浦琦璋(作曲)、王昌元(古箏)、王錚(古箏)統統要求參加創作,並要求將二胡獨奏形式改為二胡與兩台古箏的三重奏。經過討論,決定成立創作小組,由閔惠芬擔任召集人及第一作者。在二胡作為主旋律的寫作中,閔惠芬得到了陸修棠先生的輔導;在合聲設計及華彩聲部的寫作,四少女得到了著名作曲家劉福安教授的輔導,並與3月下旬結束創作。經陸先生的努力,音樂節組委會批准了該曲在當年5月的“上海之春”音樂節上首演,陸先生還親自前來指導排練。首演前,學校很重視,還特地為這個節目做了漂亮的演出服。閔惠芬和同學們沒有辜負學校和老師的希望,在首演中,獲得了全場觀眾的熱烈掌聲及專家們的充分肯定。

10月,上海音樂學院赴廣州演出小分隊在廣州南方劇場演出。其中不僅有閔惠芬首演的二胡獨奏曲《江河水》,還有閔惠芬、王昌元、王錚演奏的二胡與古箏三重奏《老貧農話家史》。

   
1965年演出老貧農話家史    

1966年(21歲)  

1966年大學時期
5月16日,中共中央“關於全面開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通知”下達後,全音樂學院停課,並分期分批地赴京參加偉大領袖毛主席的接見。閔惠芬也按照學校統一安排,赴京接受毛主席的檢閱。當時,因在離天安門很遠的位置,根本看不見毛主席,就這樣大家都懷著掃興的心情回到上海。回上海後,看見賀院長“被揪”的大字報,閔惠芬也被說成是賀綠汀的“寵兒”,故沒有資格參加“紅衛兵”。緊接著,自己的主課老師陸修棠先生因受不了“紅衛兵”的污辱而跳河自殺;原附中的恩師王乙先生作為“雙料特務”被關。一時,閔惠芬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怎麼也看不懂,昔日最尊敬的賀院長、陸先生、王先生怎麼都變成了暗藏在人民內部的壞人?為什麼革命了又不准拉二胡?她終日惶惶不安,乃至萬念俱灰。

1967年(22歲)  

1967年文革大串聯時的閔惠芬

王乙先生被關在附小(靠淮海路旁)的一間地下室,白天除了接受“紅衛兵”的批鬪外,還參加勞動改造;晚上,他在地下室中寫交待。閔惠芬怕王乙先生想不開,也走陸先生之路,常常晚上或早晨在地下室上面的洗臉間拉琴,以示陪伴著他。閔惠芬還請附小一個不起眼的小姑娘遞紙條給王乙先生,紙條上常寫“要挺住,會過去的”之類的話。後來,才聽王乙先生說,當看到閔惠芬的紙條,心中得到莫大的安慰。

下半年,閔惠芬被通知參加上海音樂學院毛澤東思想宣傳隊,並隨隊串聯演出到湖北、四川等地,還到大邑縣劉文彩的莊園去體驗生活。

由於上海音樂學院毛澤東思想宣傳隊有部份來自上海舞蹈學校(當時為了演出方便之故),所以自然地認識了上海舞蹈學校學校青年教師及宣傳隊舞蹈編導劉振學。後來,閔惠芬有機會觀摩了劉振學編導的成名作《長征組舞》,對劉的才華非常賞識,並不知不覺地開始注意著他的言行。


1968年(23歲)  
  遵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上海音樂學院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隊員分批分期地到農村參加勞動鍛鍊。閔惠芬被分配到上海郊區南匯縣紅星大隊15小隊。臨走前,她已知道自己愛上了舞蹈編導劉振學,並知道劉振學對她也有好感。

1969年(24歲)  
  從農村勞動鍛鍊回來後,與劉振學正式談戀愛,並決定公開關係。心情愉快了,練琴也越來越刻苦。

1970年(25歲)  

1970年與劉振學在一起
7月,接學校通知,正式留校做助教,並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工資—48元。當時名義上是助教,但沒有任何學生可教,還是在文藝小分隊中參加各種形式的演出。

1971年(26歲)  
  秋天與劉振學辦喜事,不久就懷孕了。

1972年(27歲)  
 

初春,得到同班同學張奇松(聲樂專業,無錫人)贈送的一張阿炳演奏的原版《二泉映月》唱片。此後,用了整整半年的時間聆聽、揣摩、體會阿炳的演奏。即便是懷孕數月,也不肯歇息,終日練習。當時沒有老師教,陸先生去世了,王先生被關了。沒有一個人能給點指導和幫助,閔惠芬只能靠聽唱片而"拜"阿炳為師。

4月被借調至上海電影樂團。

7月兒子劉炬出世。


1973年(28歲)  
 

3月的一天,接到上海交響樂團指揮黃貽鈞先生和曹鵬先生的電話,準備隨團赴京演出,參加節目審查。當時,閔惠芬報了《二泉映月》和《喜送公糧》,黃貽鈞和曹鵬對申報《二泉映月》這首樂曲吃不準(《二泉映月》與阿炳在當時均屬於"四舊"之人和物),懷疑審查能否通過。

5月,隨上海交響樂團赴京演出。在北京的彩排中,閔惠芬演奏了《二泉映月》,反應平平,大家都怕沾惹上"政治問題",都不表態。連在座的時任文化部副部長錢浩亮和劉慶棠,也沒表示任何態度。據說他們向江青匯報後,江青認為此曲較沉悶,不易演出。不久,閔惠芬接到通知,調換曲目,閔惠芬換了《江河水》,想不到《江河水》雖悲,但演出效果非常好,很多人一面流眼淚,一面鼓掌。

在京演出完畢,隨交響樂團返回上海。

回上海不久,接二胡名家張韶等先生的電話,請閔惠芬給他們將由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二胡練習曲選》創作一首樂曲。恭敬不如從命,閔惠芬欣然答應,並創作了一首名為《憶江南》的樂曲(結合獨奏曲與練習曲的寫法為一體),後來由於出版整體上的需要,將其改名為《長弓練習曲》。


1974年(29歲)  

1974年在葉帥家裡作客時的合影

繼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後,費城交響樂團受我國文化部首次邀請來北京進行訪問演出。同時,我國也準備了一個綜合性的藝術節目歡迎費城交響樂團的到來。閔惠芬接到了文化部的通知,赴京參加排練。

我國演出的節目有:中央樂團的大合唱《黃河》、劉德海的琵琶獨奏《十面埋伏》、胡天泉的笙獨奏《草原巡邏兵》、劉詩昆的鋼琴獨奏《匈牙利狂想曲》、閔惠芬的二胡獨奏《江河水》及《喜送公糧》等等。其中閔惠芬演奏的《江河水》受到美國藝術家和觀眾們長時間的鼓掌。演出後,李德倫當眾傳達了來自與費城交響樂團指揮大師奧曼迪口中的消息。奧迪曼說:"美麗的閔惠芬小姐,是位超天才的演奏家"。演出是成功的,並受到美國藝術家的尊重,也受到文化部的表揚。

在京演出後,由於好友劉晶茹(劉詩昆妹妹)的關係,認識了葉帥(劉詩昆當時是葉帥女婿)。劉晶茹跟葉帥說,我們上海(當時劉詩昆全家都住在上海)來的閔惠芬,18歲就得過全國二胡比賽第一名,她演奏的《江河水》、《二泉映月》非常棒。葉帥聽後,請劉晶茹帶信邀請閔惠芬去他家作客。一天,葉帥派車把閔惠芬接到家中,並立即聽閔惠芬演奏《江河水》和《二泉映月》。葉帥聽完《江河水》後很興奮,他激動地說:"1964年排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時,是我把這首東北的民間音樂推薦給周總理的。"

葉帥會拉二胡,有一定的程度,音也很準,樂感也較好。他還拿了一本廣東音樂的譜子出來,指著《昭君怨》讓閔惠芬看譜試奏。閔惠芬初次試奏,難免出錯,一出錯就被葉帥逮住,他還把二胡拿過去,自己示範演奏。

7月,中國藝術團正式成立,閔惠芬由上海音樂學院調入中國藝術團。進京後,文化部安排了幾場對外演出活動,其中要去蒙古共和國。當時,申報的曲目中除了《江河水》和《喜送公糧》外,還新增添了《賽馬》。後來,蒙古國外交部照會我國外交部,說《賽馬》中有一處引用了蒙古族民歌,恰巧這首民歌早成了蒙古人民軍的軍歌,即《紅旗頌》。為了嚴肅軍威,尊重人民軍,希望不要演奏此曲或進行刪改。閔惠芬得知此消息後,立即返滬找到好友、著名女作曲家沈利群,請她將那段民歌拿掉,重新寫作,並與她共同改編創作二胡獨奏曲《紅旗渠水繞太行》,以防止《賽馬》審查不通過。

夏天,出訪阿爾巴尼亞,觀摩他們的音樂舞蹈,並與他們的藝術家在小範圍內進行聯歡演出。同時,集體受到謝胡和霍查的接見。

   
1976年中國藝術團時期    

1975年(30歲)  

1975年向著名京劇音樂家李慕良學習

1月13日-17日,四屆人大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閔惠芬當選為四屆人大代表,並赴京參加四屆人大會議。

3月,接中央通知,為毛主席錄製二胡演奏的京劇唱腔音樂,共錄製了《逍遙津》、《夜深沈》、《文昭關》、《連營寨》、《賣馬耍鐧》、《李陵碑》,《臥龍弔孝》、《斬黃袍》、《絕谷探道》、《珠簾寨》等10首。在這期間,中央還派著名京劇藝術家李慕良先生為閔惠芬的京劇藝術指導教師。在錄音及學習活動中,閔惠芬不僅隨恩師觸摸到中華民族藝術的最深層次,而且還從偉人對傳統藝術重視的程度中感受到自己肩負的重任。同時。在偉人和恩師的啟示下,閔惠芬開拓了自己發展二胡演奏的新領域和創作的新思路,並將此訂為終生研究"二胡演奏聲腔化"課題的出發點。

初夏,在一次接待朝鮮共產黨主席金日成同志的演出中,演奏了《江河水》和《賽馬》,演奏完畢,掌聲非常熱烈。這時,台下傳上一個字條,上面寫著要求閔惠芬"演奏《臥龍弔孝》",閔惠芬一曲《臥龍弔孝》後,金日成同志興奮地站起來鼓掌,並當場宣布:邀請中國藝術團赴朝鮮訪問及演出。

9月,由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錢浩亮帶隊,赴朝訪問。在朝鮮平壤國家劇院的演出中,閔惠芬獨奏了三首樂曲,即:《江河水》、《賽馬》、《臥龍弔孝》,演出後,受到金日成主席的接間。金日成主席握住閔惠芬的手說:"你的演奏把我迷住了。""XX同志送給我很多磁帶,其中有《江河水》,我非常高興。我除了自己聽之外,還叫我家裡人聽,中國的民族音樂走在我們朝鮮民族音樂的前頭。"第二天,朝鮮國家藝術團的弦樂演奏家前來拜訪閔惠芬,向他學習二胡;不久,閔惠芬也回拜了對方,並向她門學習枷柳琴(朝鮮族拉弦樂器)。後來,在兩國藝術家的一次聯歡演出中,閔惠芬還用枷柳琴演奏了一首朝鮮樂曲。

10月回國後,被傳令到大寨待命。到大寨後,才知道是為拍舞台藝術片《百花爭艷》一事,攝製組當時已經到大寨。在片中,閔惠芬演奏了《江河水》和《賽馬》。(Y12A)(Y12B) 年底,電影舞台藝術片《百花爭艷》正式問世。

 
1975年拍攝百花爭艷的劇照 1976年5月新華社拍攝的江河水劇照  

1976年(31歲)  

自衛反擊時赴海南島演出

元月8日,周恩來總理逝世,閔惠芬等藝術家萬分悲痛。中國藝術團團部明確下令,不准去天安門,但閔惠芬夥同好友朱逢博、王昌元等人還是去了天安門參加弔唁周總理的活動。閔惠芬還主持出了一期牆報,並寫了一首長詩來表達對周總理的懷念。同時,閔惠芬等人還去了醫院向周總理的遺體作告別。

6月,隨中國藝術團赴蘇丹參加尼邁里總統的革命紀念活動。在首都喀士穆的演出中,閔惠芬獨奏了《江河水》和《賽馬》,贏得了蘇丹人民的熱烈鼓聲。蘇丹人民有音樂天賦,節奏感很強。聽到《賽馬》中的抖弓時站起來鼓掌,並跑到舞台口的空地上手舞足蹈(當地習慣,專門為樂迷們發狂時所用)。尼邁里總統聽了閔惠芬的演奏後有感觸的說:“聽了《江河水》,我才知道中國人民的苦難與蘇丹人民的苦難是相同的。”

7月,回國後立即被調借到新成立的上海藝術團。9月初隨上海藝術團前往希臘、盧森堡、瑞士進行文化交流演出。在希臘聽到偉大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全體團員悲痛欲絕,他們從心底裡關心祖國的命運及前途。10月,在瑞士,聽到由中國駐瑞士大使宣布的關於粉碎“四人幫”的消息,全團精神振奮,盼望著回國。

10月下旬回到上海,立即感受到全國上下沉浸在慶祝勝利的歡樂中。閔惠芬有自己獨特的慶祝方式,她將自己關在小屋裡七天加七個晚上,終於把她喜愛的歌劇《洪湖赤衛隊》中的主要唱段《看天下勞苦大眾都解放》改編成一首二胡獨奏曲。優秀歌劇《洪湖赤衛隊》因歌頌賀龍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的隊伍,故在“文革”期間被打入冷宮,閔惠芬此舉表達了她對“四人幫”的憤恨和對老一輩革命家的懷念。10月底二胡譜完稿後,閔惠芬又借鑒鋼琴譜某些伴奏音型素材,編寫了揚琴伴奏譜,在請撘擋揚琴演奏家丁言儀試奏的過程中,丁提了一些寶貴的意見,閔惠芬對此作了一些修改,一首帶揚琴伴奏的《洪湖主題隨想曲》問世了。


1977年(32歲)  

與日本作曲家服部今一 瞿維在認真交談

粉碎“四人幫”後,中國藝術團解體,閔惠芬留在上海藝術團工作。從元旦起,在上海文化廣場連續演了6場,每場都獨奏《洪湖主題隨想曲》,引起了觀眾們的強烈反應,甚至全場都隨著主旋律唱起來。

5月的一天,在上海交響樂團排練廳內,中日藝術家正在排練一台聯合演出的節目。世界著名指揮大師小澤征爾聽了閔惠芬演奏的《江河水》後,感動得伏案慟哭許久,並說“訴盡人間悲切,使人聽起來痛徹肺腑”。據有關方面反應,此舉是小澤征爾在中國樂壇上所表現的第一例,也是在世界樂壇上的罕舉。中外報刊相繼報導了這一消息後,著實引起了世界樂壇上的震撼。

下半年,閔惠芬將琴曲《陽關三疊》改編、移植成二胡獨奏曲;又創作《出征》(相當於琵琶的武曲類),後《出征》因故流產。


1978年(33歲)  

向前輩陳振鐸教授學習

上半年,赴京參加第五屆全國政協會議,並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在京期間,見陳耀星《戰馬奔騰》譜後,認為寫得很好,很有特點,連練數日,終於成功。

6月,指揮大師小澤征爾率領美國波士頓交響樂團來滬演出,上海藝術團也有一場演出。閔惠芬的獨奏節目為:《二泉映月》和《洪湖主題隨想曲》,掌聲經久不息,又加演了《戰馬奔騰》和《陽關三疊》,更是贏來陣陣喝彩。波士頓交響樂團首席評論家回國後,撰文稱讚閔惠芬是“世界偉大的弦樂演奏家之ㄧ”。

 
向著名越劇藝術家徐玉蘭學習 與民間藝人在一起  

1979年(34歲)  

1979年進入上海民族樂團-俞遜發,王昌元,閔惠芬及湯良興

春天,上海民族樂團重建,正調入上海民族樂團。

4月,上海歌劇舞劇院作曲家張曉峰前來商談合作《新婚別》事宜。

初夏,粉碎“四人幫”後的中國藝術團重組,被借調至北京參加排練,認識著名作曲家劉文金。

夏天,赴美國訪問演出,在聯合國大廈參觀時,一大廳中掛著一幅繪有長城壯觀景象的巨大壁毯,金碧輝煌、無比雄偉。閔惠芬和劉文金及隨行同事們面對此狀,頓時產生了一種強烈的民族自豪感。祖國百廢待興,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情懷,使他們熱淚噴湧,激動難抑。閔惠芬、劉文金當即表示:要用音樂的力量喚起祖國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和中國人民自尊、自強的激情。回國後,在三年之內,劉文金創作了四個樂章的大型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並陸續將四個樂章的主旋律譜寄給閔惠芬試奏。

回國後,閔惠芬創作熱情高漲,一面配合張曉峰進行《新婚別》的二度創作,一面接受上海民族樂團去浙江演出的任務。同時,她還為浙江之行,移植和改編了《寶玉哭靈》。

10月,二胡獨奏曲《寶玉哭靈》首次在浙江公演後,受到普遍的讚揚,並立即流傳開來。

   
1978年到聯合國時正在下車    

1980年(35歲)  

1980年5月首演新婚別的造型

春節放假期間,與張曉峰再次修改了《新婚別》,春節後立即投入到《新婚別》的排練中。在當年的“上海之春”音樂節的節目審查中,丁善德對《新婚別》的創作及閔惠芬的演奏給予高度的評價,並建議音樂節組委會,將《新婚別》安排在首場演出中。

5月,“上海之春”音樂節隆重開幕,《新婚別》於首場演出中進行了首演,獲得了觀眾和專家們的一致好評和讚揚。

秋天,中國唱片上海公司錄製了《新婚別》的唱片。

自11月起,陸續拿到了劉文金的《長城隨想》二胡譜。


1981(36歲)  

1987年復出後上海民族樂團常用劇照

上半年,一直刻苦地練習《長城隨想》。

8月,赴京參加全國政協會議。會議期間生了一場病,醫生在檢查中,偶然發現腰部有一黑痣,並被警告為“有絕症嫌疑”。

返滬後,果然身體不適,但一直堅持練習《長城隨想》,並做好來年“上海之春”音樂節上進行首演該曲的準備。

 
1987年復出後上海民族樂團常用劇照 江澤民接見時的合影  

1982年(37歲)  

首演前與劉文金研究長城隨想

元旦,進行了第一次手術。手術後的療養階段對正式收趙劍華為學生,並同時輔導上海音樂學院四年級學生周維。

3月,福建藝術學校委託閔惠芬培養程秀榮。

4月,帶病赴武漢,參加“全國民族樂器比賽”任評委,同時示範演奏了《新婚別》等。

5月,帶病堅持在“上海之春”音樂節上首演《長城隨想》,獲得了巨大的反響。 演出結束不久,中國唱片海公司前來錄製《長城隨想》的唱片。

7月,隨上海民族樂團赴山東、天津、北京巡迴演出。

10月,赴京參加中央人民廣播電台錄製《長城隨想》的節目,劉文金講解,閔惠芬演奏,後來在全國播節目的黃金時段向全國播放數次(每次均有一個小時之久)。

11月,在北京及北京的高校一連舉行了6場音樂會,引起了各大媒體的關注。

   
1982年劉文金長城隨想原稿    

1983年(38歲)  

與劉振學,劉炬在上海復興中路1350弄舊居留影

春節期間,陸續動了第二、三兩次手術。

3月,在第三屆全國民族器樂作品比賽中,《長城隨想》從300餘首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第一名桂冠。

4月,參加上海市第六屆政協會議,並當選為市政協委員。

5月,從原華東醫院轉至市腫瘤醫院治療。時任市委組織部部長的曾慶紅同志派司機給閔惠芬送來了一台飛利浦錄音機,並送來了市委和市政府的關懷。

   
在九寨溝    

1984年(39歲)  
 

年初,赴重慶進行中醫治療,認識19歲的劉光宇和其女友李瑜玲,並收劉光宇為學生。

所住中醫醫院正巧位臨嘉陵江畔,在半年多內,每天都能聽到那徹夜至天明的船工號子聲。勞動者的歌聲中充滿著頑強的生命力和與大自然搏鬥的精神,其常常引發出閔惠芬的創作慾望及徹底獻身與民族音樂事業的抱負。於是,她約請了重慶作曲家楊寶智來醫院共同暢談作品的構思、音樂形象的塑造及樂曲結構的設計等等。楊寶智沒有辜負閔惠芬的熱望,終於創作出二胡協奏曲《川江》。

從重慶治病返滬後,聽說上海成立了“中國潮州國樂團”,常拖著虛弱的步子,趕到排練場聆聽、學習和研究。在場的潮州樂專家郭鷹等人均為之感動,並常熱情細緻地為閔惠芬講解並示範。得到郭鷹等專家的真傳,閔惠芬在潮州音樂方面的演奏和研究有了大幅度的進展。並產生改編《寒鴨戲水》的想法。

下半年,由於身體情況很差,醫生不准亂跑,只得老老實實地躺在病床上。藉此機會,閔惠芬看了大量的音樂書籍和文學作品,其中有:郭沫若的劇本《屈原》和《孔雀膽》;關漢卿的《竇娥冤》;文學雜誌《十月》和《收穫》;中外音樂史教科書等等。

身體好轉時,又抽時間去上海看音樂學院聽錢苑教授的音樂欣賞課。


1985年(40歲)  

春節期間,曾任市委副書記的曾慶紅來家中訪問,帶來了黨和政府的親切關懷。

上半年,主要副導學生趙劍華和劉光宇參加北京的全國二胡比賽邀請賽,並赴京擔任評委工作。同時,撰寫論文《博大境界中的民族神韻----論二胡協奏曲(長城隨想)的演奏藝術》。該論文曾在北京比賽期間被邀請進行現場宣讀。

下半年,實現了多年的入黨願望。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預備黨員。

年底,病情有所惡化。


1986年(41歲)  

病榻中指導學生趙劍華

元月下旬,病情嚴重,整日昏迷不醒。

一日,心中忽然有了《心曲》的旋律。學生趙劍華來探病,閔惠芬有氣無力地、斷斷續續地將其唱出來,趙劍華一面流淚,一面將譜子記下,便有了《心曲》的旋律初稿。初稿成形後,重病中的閔惠芬又作了幾次修改和調整,終於將旋律定稿。同時,還與瞿春泉商討伴奏一事,並決定由瞿春泉執筆來完成樂隊譜。不久,二胡與樂隊《音詩--心曲》誕生了。

在5月7日-17日的"上海之音”音樂節上,趙劍華首演了此曲,獲得了較大的成功。同時,《音詩—心曲》還獲得了此次音樂節的創作二等獎。著名作曲家劉文金應邀參加了本次音樂節,他聽到了《音詩—心曲》後說:“這個曲子非常聖潔,是閔惠芬真正的原創音樂。”

下半年,一年的預備期已來,轉成中共正式黨員。

   
1982年劉文金長城隨想原稿    

1987年(42歲)  

病榻中指導學生趙劍華

早春3月,經過數月的搶救治療,閔惠芬竟奇蹟般地驅趕了病魔,從死亡線上返回人間。當時,正值流行音樂興盛,而民族音樂屬於低谷時期。閔惠芬非常著急,也不願意袖手旁觀,她約請了理論家錢苑教授和搭擋揚琴演奏家丁言儀到上海財經大學等高校去演出,去介紹民族樂器的發展史,去搶佔民族音樂陣地。所到之處,大學生們不僅被她富有的韻味的琴聲所吸引,更為她誠心誠意、不辭辛勞的精神所打動。

9月,身體逐漸恢復,出院後立即被邀請參加首屆中國藝術節中央民族樂團的音樂會。時隔6年,閔惠芬終於重返舞台。9月17日,由閻惠昌指揮,閔惠芬成功地演奏了《長城隨想》全曲,並給首都音樂界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10月,接到市委副書記曾慶紅同志的一封信,大意是:民樂要走向世界,民樂要與交響樂攜手。立即向劉文金要《長城隨想》交響樂協奏總譜,接劉文金的總譜後送上海交響樂團總監陳燮陽先生。不久,在上海的一次演奏中,由陳燮陽指揮,上海交響樂團協奏,演奏了《長城隨想》三、四樂章,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11月,去新加坡演出。

 
復出後在基層講學 在新加坡講學  

1988年(43歲)  

法國

春節期間,赴香港參加“香港藝術節”。共演出了四場。第一場演出《長城隨想》;第二、三兩場每場均演奏7個獨奏曲;第四場演奏關迺忠的《第一二胡協奏曲》。引起了香港觀眾的巨大反響和熱烈讚揚,關迺忠激動地對閔說:“跟你一起演出,像過節一樣的高興,這是該曲最成功的演奏之ㄧ。”

3月22日,接通知了,被評為國家一級演員。

4月,被評為中華全國總工會的“全國優秀文化藝術工作者”獎章和“五・一”勞動獎章。

5月,在“上海之春”音樂節期間,首演了自己改編的二胡獨奏曲《寒鴉戲水》,獲得觀眾和專家們高度的讚揚。

下半年,赴京參加第七屆全國政協會議,並當選為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1989年2月參加首屆香港藝術節    

1989年(44歲)  

1989年沈潤樵先生拍攝的藝術照

4月,《洪湖主題隨想曲》獲全國部分民族器樂“山城杯”電視大賽”創作優秀獎”。

6月,《江河水》獲中國唱片總公司“金唱片獎”。

下半年,繼續參加普及民族音樂活動的演出。

   
與劉明源親切交談    

1990年(45歲)  

1991年的閔惠芬

為了配合普及民族音樂活動的進一步開展,與中國唱片上海公司合作,錄製四盒卡拉OK二胡音樂帶,並給所有樂曲撰寫了解說與練習輔導。全年除必須參加的單位演出外,其餘時間均專心致志地完成錄製與撰寫事宜。年底,終於完成了這一重大工程。

   
病榻上的閔惠芬    

1991年(46歲)  

1990年代的閔惠芬

5月7日-17日,參加“上海之春”全國二胡比賽,任評委。同時5月10日首演著名作曲家劉念劬的二胡協奏曲《夜深沈》,此曲獲創作、演奏雙項獎。

7月,接通知享受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

年底,卡拉OK四盒磁帶與兩本《二胡教學法與演奏譜》正式出版。


1992年(47歲)  

1992年10月首次抵台記者會

繼四盒卡拉OK磁帶出版後,策劃出版戲曲音樂演奏專輯。樂曲的構思、選曲及錄音設計均由閔惠芬自己完成,並於當年出版。同時,對“二胡演奏聲腔化”課題作了進一步的規劃和研究。

年底,冒著嚴寒去安徽災區作“重建家園”的慰問演出。

   
在鎮江    

1993年(48歲)  
 

上半年,赴京參加第八屆全國政協會議,並當選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8月,赴成都首演楊寶智的二胡協奏曲《川江》全曲,首演後建議楊寶智作一修改。

10月,被評為上海市文化局”優秀共產黨員”。


1994年(49歲)  
 

上半年,被評為上海市“三八紅旗手”。

暑期赴香港演出,演奏了修改後的二胡協奏曲《川江》。

下半年,上海民族樂團出任務增多,並在上海43所高校舉辦了“民樂會知音”活動。閔惠芬除了參加60餘場的大樂隊演出外,還舉辦了各種不同形式的小型獨奏音樂或講座音樂會。據不完全統計,閔惠芬全年演出達176場。


1995年(50歲)  

1995年在莫斯科

3月8日,獲“全國先進女職工”稱號。

繼續“民樂會知音”活動,全年個人獨奏音樂會14場;下工廠、軍營,到社區舉行普及音樂會共228場。


1996年(51歲)  

與王乙老師的合影

繼續“民樂會知音”活動,全年個人獨奏音樂會”7場;下農村、到水利工地、到外地抗災救災工地演出180場。

下半年,當選為全國文聯第6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並赴京參會。


1997年(52歲)  

1997年香港中樂團拍攝的藝術照

上半年,繼續“民樂會知音”的普及工作。

9月,當選中共“十五”大代表,並赴京參加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

年底,參加上海民族樂團建團45周年慶典演出。

1997年在新加坡拍攝的藝術照 與人民音樂家賀綠汀和王乙老師在一起 在少年宮與閔惠芬迷一起

1998年(53歲)  

1998年演出劇照,旗袍為台灣師傅經心縫製

2月,受上海音樂學院、上海音協等單位委託,與傅建生合作編輯《王乙教授誕辰80周年及教學生涯60周年紀念專輯》。

3月,陪同王乙先生抵台灣講學。

4月,參加王乙先生“教學生涯60周年紀念音樂會”及學術演討會。

5月,赴京參加第九屆全國政協會議,並當選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下半年,赴京參加中國文聯“中青年藝術家德藝雙馨座談會”,作《我的第二個藝術春天》的專題發言。

9月中旬,《王乙先生紀念專輯》正式出版。

9月下旬,赴京參加中國音協二胡學會成立16週年慶祝活動。

與名家劉德海,湯良興在一起 與笛王遜俞遜發合影 與叔伯家親友合影
與娘舅家親友合影 與劉振學一起在故鄉灣斗里 家合影
在甘肅墩墩山烽燧合影 在新疆阿克蘇 閔惠芬及父母全家與故土親友的合影

1999年(54歲)  

與朱鎔基的合影

3月,被授予“全國先進女職工”稱號。

上半年,當選為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民族音樂委員會主任;參加中國音協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當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民族音樂委員會主任。

下半年,在北京成功地舉辦了“閔惠芬獨奏曲專場”及“閔惠芬協奏曲專場”。

與曾慶紅副主席在中南海 曾慶紅副主席觀摩江蘇藝術節時的合影 人民音樂家賀綠汀與陳至立書記祝賀閔惠芬演出成功
在大別山革命老區慰問演出 在建築工地演出 在台灣講學
   
為小學生開講座    

2000年(55歲)  

在中南海演出後與國家領導人合影

在知名合唱指揮司徒漢先生的鼓動下,將《音詩--心曲》改成合唱版本。此次二胡獨奏由閔惠芬親自擔任,學生趙劍華特地從新加坡回到上海,趙劍華認為:合唱版本比樂隊版本更動聽,更人催人淚下。

上半年,主要是在國內演出,並與天津、山東、上海等地交響樂團合作。

下半年,主要在國外演出,並與舊金山、洛杉磯、新加坡等地交響樂團合作。

在北京中國大劇院與小琴同們同台演奏 在基層邊講學邊演出 滿台鮮花
與江總書記在中南海 與兒子指揮家劉炬同台演出 與著名演員潘虹,楊春霞在全國文聯大會上

2001年(56歲)  

優秀演出照

4月,《江河水》獲世界萬張唱片十佳之最。

赴北京錄製《閔惠芬》專輯,收錄有《霓裳曲》、《逍遙津》(李祖銘京胡伴奏)、《珠簾寨》(李祖銘京胡伴奏)、《憶秦娥》、《空山鳥語》、《聽松》、《寒鴉戲水》(李真貴擊樂伴奏)等曲目。

優秀演出照 優秀演出照 優秀演出照

2002年(57歲)  
 

上半年,赴美國、日本等地演出。

10月,赴北京參加中國音協二胡會成立20周年慶祝活動。


2003年(58歲)  

閔惠芬個人照

4月,被評為上海文廣集團“先進工作者”。

6月,參加抗“非典”的演出。

11月,赴京參加第十屆全國政協會議,並當選為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12月,中國音協、上海音協、上海民族樂團聯合舉辦”閔惠芬藝術50周年系列活動”。其中包括:“閔惠芬獨奏音樂會”和“閔惠芬從藝50周年學術研討會”。

   
2002年時的閔惠芬    

2004年(59歲)  
 

當選為第六屆中國音協副主席,民族音樂委員會主任,任中國音協劉天華研究會會長。同年當選為上海音樂家協會副主席、民族音樂委員會主任、二胡專業委員會會長。

《閔惠芬二胡藝術研究文集》出版。

2月赴美國紐約與美國一聽鍾情唱片公司合作,錄製《霓裳曲》專輯,收錄《春天來了》、《陽關三疊》、《春詩》、《霓裳曲》、《逍遙津》、《閒居吟》、《繡荷包》、《洪湖主題隨想曲》、《迷胡調》等曲目。

自本年起至2012年協同上海音協、二胡專門委員會連續八年舉辦長三角地區民族樂團匯演。


2005年(60歲)  
 

當選為2005年中國民族器樂比賽最高獎-金鐘獎之評委會主任。

自本年起至2011年每隔一年在徐州策畫舉辦國際胡琴節,共四屆。


2006年(61歲)  
 

中國音協、上海音協、上海民族樂團聯合舉辦“閔惠芬器樂演奏聲腔化”音樂會,同時舉辦第二屆“閔惠芬二胡藝術研討會”。

全國政協會議期間於北京與天弦唱片公司合作,錄製《天弦》專輯,收錄《哀歌-江河水》、《迷胡調》、《二泉映月》、《川江》(第一樂章)、《拉駱駝》、《洪湖主題隨想曲》、《陽關三疊》、《良宵》等曲目。


2007年(62歲)  
 

當選為2007年中國民族器樂比賽最高獎-金鐘獎之評委會主任。

6月與天弦唱片公司合作,錄製《鳳吟》專輯,收錄《昭君出塞》、《寶玉哭靈》、《黃梅小調:打豬草》、《夜深沉》等曲目。


2009年(64歲)  
 

當選為2009年中國民族器樂比賽最高獎-金鐘獎之評委會主任。

同年當選為劉天華、阿炳民族音樂基金會副理事長。

擔任第七屆中國音樂家協會顧問。


2010年(65歲)  
  《閔惠芬二胡藝術研究文集》(續集)出版。

2011年(66歲)  
 

當選為2011年中國民族器樂比賽最高獎-金鐘獎之評委會主任。

10月赴江蘇無錫出席“2011年阿炳音樂藝術節暨全國二胡少兒優秀選手(業餘)展演”

10月應邀赴無錫出席由中國文聯、中國音協、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聯共同主辦,江蘇省文聯、江蘇省演藝集團、江蘇省音協承辦的第八屆中國音樂金鐘獎二胡、琵琶比賽暨2011中國江蘇二胡之鄉民族音樂節、中國無錫二胡藝術節閉幕式音樂會。


2012年(67歲)  
 

6月9日赴北京出席“盛世弦和”-中國音樂家協會二胡學會成立三十周年慶典音樂會。

7月赴台灣新竹出席由新竹市政府主辦之“2012竹塹國樂節”,並應邀擔任“竹塹盃國際二胡大賽決賽”評審主任委員。

11月出席北京首屆胡琴藝術節,並於“集韻匯珍”音樂會演出《逍遙津》及《哀歌—江河水》。


2013年(68歲)  
  5月12日舉行閔惠芬二胡藝術集成系列叢書首發式,包括《閔惠芬二胡演奏曲集(簡譜版)》、《閔惠芬二胡演奏曲集(五線譜版)》、《閔惠芬二胡藝術集成(第三卷)》和《閔惠芬二胡藝術》。首發式後,王甫建和瞿春泉兩位滬、台名棒共同指揮上海民族樂團90人陣容獻演“一江春水-二胡大師閔惠芬上海之春獲獎50週年祝賀音樂會”,於上海音樂廳演出《逍遙津》及《洪湖主題隨想》。

(本年表暫止於2013年5月)